顺应新形势 力争新作为

发布于:2019-09-28 18:35:00来源:人社局办公室

今年以来,山南市人社局严格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“六稳”要求,狠抓岗位开发、技能培训、就业援助、就业服务等基础工作,谋划新思路、力争新作为,全市促进就业工作稳中向好。今年以来,全市累计开发就业岗位5671个,新增就业4714人,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4.8%和2.13%,走访援助对象617人,帮扶困难群体就业563人,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,投入培训资金1545.755万元,培训各类劳动力4431人。

是政策落实顺应新形势。始终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保证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,积极构建多元化、多层次的政策执行体系,就业规模不断扩大,创业形形势逐步趋好。一是配套政策逐步完备。以处理好“十三对关系”为根本方法,坚持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则,先后出台了《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》、《山南市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》、《山南市2019—2020年农牧民培训和转移就业行动方案》,在中央、自治区政策基础上,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、提高补贴标准。二是配套资金逐步到位。在用好用活中央就业补助资金的同时,每年安排资金1500万元用于高校毕业生市场就业创业和农牧民返乡创业工作,严格按照市级6:4、县(区)级6:2:2的比例要求,市本级投入2582.61万元用于落实公益性岗位政府补贴,各县(区)也结合实际分别安排了配套资金,充足的资金安排为全市就业创业工作长足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。拟计划安排资金500万元,设立山南市创业担保贷款基金,由市金融办牵头起草制定了《山南市创业贷款担保基金实施细则》,并充分征求市财政、科技、人社、人行等部门意见建议,目前待市政府研究审议后下发执行。三是配套制度逐步健全。就业资金体量大、种类多、用途广,为进一步明确使用原则、守好安全底线,制定出台了《山南市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(试行)》和《山南市创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(试行)》,起草制定了《山南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资金管理办法》,现已提交市政府研究审定,确保各类资金安全平稳运行,逐步推行财务内审和第三方审计机制,做到有问题早发现、早治理,在源头上杜绝套取培训资金行为发生。四是配套平台逐步搭建。坚持以创新促创业、以创业带就业为主线,不断促进就业创业工作,投入139万元完成山南市众创空间建设,入驻企业及团队11家,吸纳就业112人,打造西藏首个产业全域策划创新平台——山南洛珠众创空间,入驻创业企业20家,带动就业354人。稳步推进江北产业园、乃东区双创中心、浪卡子县创业孵化园、贡嘎县电商平台、措美县双创楼建设,创业平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。

二是各项工作彰显新气象。坚持“民生为本、就业第一”主线,以高校毕业生、农牧区富余劳动力、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,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,落实公共就业服务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、抓实就业援助帮扶,积极推进各类劳动力充分就业,取得了较好成效。一是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。明确以地级领导挂帅,牵头部门实施,职能部门配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思路,形成了多渠道、多维度、多体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格局,今年以来,通过“八个一批”实现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1609人,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0.53%。按照政策兑现率100%的工作要求,兑现支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补贴459.35万元。投入20余万元,建成山南市高校毕业生创业成果展厅,全天候免费向社会各界开放,对外展出创业产品100余件,切实提升了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热情。二是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规模就业。以劳务品牌建设为抓手,建成乃东民族哗叽编制、措美县黑青稞糌粑加工等为代表的12个县区劳务品牌,吸纳和带动当地劳动者转移就业致富。发挥拉林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吸纳、拉动就业作用,促进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便就业。今年以来,全市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61092人、84401人次,劳务创收4.93亿元。是就业困难群体安置就业。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、春风行动、人力资源洽谈会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,形成一体化的信息服务能力,积极服务企业和劳动者。强化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,走访援助对象617人,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563人,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,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28人,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。立足山南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,抓住公益性岗位的公共服务功能定位,不断加强保洁、交通、后勤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,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2676个,安置各类就业困难人员2439人。

三是技能培训符合新要求。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、政府和山南市委、市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,将增强技能培训针对性、实效性作为重点,进一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、提升农牧民培训精准度,不断强化农牧区富余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。一是科学制定培训计划。多次召集12县(区)人社局、双业办负责人召开2019年培训项目调度会,各县(区)要严格按照“依托市场需求,结合个人意愿”的原则,形成了各自培训计划,在此基础上,我局起草了《山南市2019年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》,计划围绕建筑施工、中式烹调、民族手工艺、农作物栽培等10余个热门工种,投入资金3243.415万元,开展141期培训班、培训各类劳动力7646人。二是不断创新培训方式。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和项目建设,坚持“分类施策、因地制宜”的原则,根据群众意愿和市场需求,采取“委托培训”、“联合培训”、“集中培训”、“上门培训”等多种方式,大力开展建筑施工技术、民族歌舞、传统绘画、农机维修、哗叽编织、石材加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工作。今年以来,全市投入培训资金1545.755万元,开展各类培训班118期,培训各类劳动力4431人。三是严格督导培训效果。为确保各县(区)技能培训工作落到实处、取得实效,联合市双业办成立督导组,重点对12县(区)2016年以来培训资金使用情况、培训目标任务完成情况、培训后就业情况进行督导检查,目前12县的督导检查工作已全部完成,并对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现场反馈、现场整改。对全市12家培训机构的经营许可、办学质量、资金使用、师资队伍等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,下达整改通知书12份,完成整改培训机构12家。严格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关于职业技能培训资金管理使用有关规定,通过项目评审科学确定承训机构,全力确保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使用安全和效益。今年以来,组织开展职业技能项目评审2场次,评审培训项目9个,涉及资金584.1万元。从9月1日起,要求所有培训班次采取全程录音录像,通过视频通话形式,对在县、乡、村举办的培训班进行随机抽查,对培训进行全天候、全过程、全方位监管,确保培训源头上不出问题。

四是就业服务呈现新态势。以“高效”为宗旨和要求,充分发挥职能优势,助力打造功能完善、措施有力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,切实发挥公共服务在促进就业中的“主力军”、“动力源”、“保护伞”作用。一是服务触角不断延伸。依托“一站式”便民服务站平台建设,建成乡(镇)、居委会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平台104个,落实资金241.28万元,配齐配全相关设备,每个平台配置专用公益性岗位指标1个,各平台工作人员达到2人及以上,合理配置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547人,统筹开展职业指导、职业介绍、岗位开发、劳动维权等公共就业服务,切实将服务下沉到基层。二是服务格局不断完善。实施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,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户、一般农牧民、失业人员等各类劳动力,严格落实农牧民转移就业实名制信息录入工作,不断加强劳动力就业实名制服务管理。今年以来,全市开发就业岗位5671个,新增就业4174人,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4.8%和2.13%。三是组织程度不断提升坚持政府主导、市场引导的工作原则,组建劳务派遣公司3家、职业介绍中心2家,不断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市场化发展,促进劳动力组织化、规模化转移就业。围绕联户增收、亲友帮带、邻里互助,充分发挥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积极作用,全面推广农民工(务工)联队建设,不断激发联户长、带头人、农牧民施工队组织带动作用,通过互帮互带互助“三互”工作方式,深化“团队作战”“团体转移”意识,以村、组、联户为单位,明确1名联络人为联队队长,组建农民工(务工)联队629个,覆盖农牧民群众17929人,转移就业创收1.2亿元。

三、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

今年以来,我们围绕目标、落实责任、强化措施,促进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,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一是经济体量较小,就业岗位有限。全市经济总量小,农牧业仍占据主导,二、三产业不发达,城镇化、工业化程度低,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,能够提供的岗位数量不够,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窄。二是群众素质偏低,就业层次有限。我市绝大多数农牧区劳动力为初中及以下文化,“低文化”导致该类群体从事行业渠道窄、范围小,主要集中在建筑小工、服务员、保安员、保洁员等行业,导致增收水平有限。三是培训针对不够,掌握技能有限。培训工种与产业发展、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,订单式、定向式、岗位捆绑式的培训占比较少。培训前调研不够深入,培训结构不尽合理,普通型、体力型培训较多,高技能、智力型培训较少。

下一步工作中,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,创新工作思路,强化工作举措,进一步抓好促进各项工作。一是强化精准培训。采取订单培训、定向培训、以工代训等方式,继续深入推进技能培训工作,推动提高培训后就业率。二是强化岗位开发。继续深入各大用工企业、建设项目、产业项目开发适合各类劳动力尤其是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岗位,不断推动劳动者就近就便就业。三是强化转移就业。发挥职介中心、劳务派遣公司在促进转移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,从岗位搜集上着手、在人员组织上发力,不断提高转移就业的市场化、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,确保转移农牧区劳动力实现长期就业、稳定增收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